主页 > 研究成果 > 研究报告 >
顺应变革的时代大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军队??中国裁军20万
发布时间:2011-06-29 18:14         发布人:         来源:军控协会

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 课题组 
2003年11月 
课题说明 
2003年9月1日,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宣布裁军20万的重要决定后,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即着手这一课题的研究,协会会长李道豫、副会长叶如安、秘书长李根信以及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徐坚等同志对课题研究进行了全程指导,确立了课题的研究方向。研究人员以军控与裁军协会为核心,采取开放式研究方式,先后请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的专家进行了三次座谈,广泛地吸收了专家的意见,最后形成了本报告。 

课题组组长:滕建群 
课题组成员:翟德全、胡立博、韩辉、徐蓉 
专家组组长:李根信 
专家组成员:钱嘉东 李凤林 王保存、彭光谦、 
崔可工、蔡仁照 
目 录 
第一部分:新中国裁军史回顾与裁军的政治意义 
第二部分:对安全形势的科学判断是我裁军的根本依据 
(一) 中国对国际形势做出的判断与抉择 
(二) 世界各国军费开支出现缓慢的增长 
(三) 国内对此次裁军20万的不同观点 
第三部分:主要国家近年来裁军的基本情况 
第四部分:当前推进主要国家裁军的基本动因 
(一)适应社会形态由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变的需要 
(二)适应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调整的需要 
(三)高新技术改变了军队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四)解决军费供需矛盾的需要 
第五部分:裁军20万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 裁军与国家安全、军事战略和我军所肩负使命的关 
系 
(二) 裁军与提高国防整体效能和规划武装力量总体结构 
的关系 
(三) 裁军与统筹国家安全与发展以保持国防需求平衡的 关系 
(四)裁军与适应我军现行体制、结构特殊性的关系 
(五)裁军与适应我国周边与地理环境需要的关系 
(六)裁军与保持军队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七)裁军与成本效益的关系 
(八)裁军与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和防止规模反弹的关系 
(九)裁军与外交和宣传工作的关系   

附件一:新中国十次裁军情况简介 
附件二:主要国家和地区对我裁军20万的反应 

顺应变革的时代大潮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军队 
??中国裁军20万评估报告 

2003年9月1日,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在出席国防科学技术大学50周年庆典活动时郑重宣告: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在“九五”期间裁军50万的基础上,2005年前再裁军队员额20万。江泽民同志指出,“进入21世纪,世界科技进步正在酝酿着新的重大突破,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显现出来。随着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战争形态正在由机械化战争向着信息化战争转变,世界新军事变革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加速发展,国际军事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这个重大决定,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加速推进我军现代化建设、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对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届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规模将从250万人缩减为230万。   

第一部分: 新中国裁军史回顾与裁军的政治意义 

在建国后较长的时期里,中国一直面临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孤立、封锁、颠覆和破坏,中国人民解放军常处于临战状态。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也积极推进军备控制,1955年和1958年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裁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完成两大转变:一是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认为世界大战一时打不起来,这有利于中国集中精力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二是对外政策由过去“一条线”转变到维护世界和平上来。邓小平同志告诫全国人民,“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力量的发展,是制约战争力量的发展。”“现在树立我们是一个和平力量、制约战争力量的形象是十分重要的。” 

1984年11月,邓小平同志在军委座谈会上指出,现在需要全国党政军民一心一意,服务国家建设这个大局,照顾这个大局,军队要紧密地配合这个大局,且要在这个大局下行动。他说,军队各方面都与国家建设有关系,都要考虑好如何支援和积极参加国家建设。无论空军也好,海军也好,国防科工委也好,都应腾出力量来支援国民经济的发展。这样做,有百利而无一害。他还指出,“军队必须进一步消肿”,“虚胖子是打不了仗的”,军队员额要“减到300万,多了不需要”,而且“精简要和体制改革结合起来。” 

1985年5~6月举行的军委扩大会议决定,把军队工作从立足于早打、大打和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移到和平建设轨道上来;转移到发展武器装备和提高人的素质上来;转移到科学编组、人与武器装备更好结合上来。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宣布:中国将裁军员额100万。他指出,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有力量、有信心的表现,是在用实际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这次裁军行动范围之广、裁减幅度之大,为当时国际军控与裁军领域所罕见。世界各国对中国的百万裁军做出积极评价,认为中国的裁军是“实实在在”,“不是为了宣传”。美国报纸称,“国富始能强兵”,“只有实现经济现代化,才能实现国防现代化”。泰国报纸指出,中国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无论从中国建设,还是从维护世界和平看,中国裁军百万的行动是“重大的战略决策”。 

截至1990年,全军总员额减到319.9万人,共裁减员额103.9万人,占裁减前总员额的24.5%;大军区撤并为7个;全军经过撤销、合并、降级、改制,共减少团以上单位5900多个;科研、工程技术、教育、文艺、卫生等系统的大部分现役军官改为文职人员;全军共削减火炮近10000门、各型坦克1100余辆、各型飞机近2500架、各型舰艇610余艘;101个军用机场、29座军用港口向社会开放,并将部分军事设施改为民用。

进入90年代,党中央、中央军委仍把优化军队结构、走精兵之路当成新时期军队建设的重要任务。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明确提出,适应世界军事领域里的深刻变革,加强教育训练,提高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在八十年代裁减军队员额一百万的基础上,我国将在今后三年内再裁减军队员额五十万。”1997年~2000年的裁军共减少军队员额50万,其中军官20万,形成现在250万的规模。这次裁军的特点是:“精兵、合成、高效”,实现了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 

有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是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积极防御战略在军事领域的本质体现,目的在于通过军事变革提高信息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已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中国一如既往地与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民一道,矢志不渝地推动军控与裁军的发展,为把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美好的新世界带进21世纪而不懈努力。包括2003年宣布的裁军计划,20年来中国共裁军170万。这个规模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充分显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积极防御性国防政策的决心。 

近年来,西方强国通过全面推进军事变革,大幅增加军费,大力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拉大与其他国家的军事差距,国际战略力量对比进一步失衡。中国在维护地区稳定、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中面对新任务和挑战。同时,非传统威胁也摆在中国的面前:“台独”等分裂主义势力日益猖獗,加之国际反华势力遥相呼应,对中国的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在此情况下,中国政府宣布再裁减军队员额20万:一方面,它是中国有能力和有信心的表现,表明中国对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充满信心,有能力在任何情况下坚决捍卫祖国主权和统一;另一方面,充分表明中国热爱和平的诚意,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社会稳定的实际行动。中国国防建设不针对任何国家,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即使中国将来发展强大了,也不会对别国构成什么“威胁”。这次裁军表明中国高举和平与发展旗帜的决心,对树立中国良好的大国形象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部分: 
对安全形势的科学判断是我裁军的根本依据 
世纪之交,国际安全形势呈现出新的特点。准确合理地做出判断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依据。 

(一)中国对国际安全形势的判断与做出的抉择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全面地分析了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正是基于以上判断,中国再次做出了裁军20万的英明决策。 

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坚持走一条经费投入比较少而效益比较高的道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中国军队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积极推进各项改革,适应世界军事变革的趋势,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军队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扩张。中国不称霸,不参加军事集团,不谋求势力范围,反对战争政策、侵略政策和扩张政策,反对军备竞赛。中国实行积极防御军事战略,在战略上坚持防御、自卫和后发制人的原则。为适应世界军事领域的深刻变革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中国制定了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 

(二)世界各国军费开支出现缓慢的增长 
衡量军队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一个国家军费开支情况的变化。从1998年开始,世界主要国家的军费开支一改冷战结束后的大幅度走低势头,出现新增长。2003年6月,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表年度研究报告指出,2002年全球军费猛增6%,总额为7940亿美元,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2.5%。其中,美国军费的增长率居全球之冠,涨幅达10%,共3370万美元。美国军费在全球军费中所占的比重从2001年的36%,上升到2002年的43%。美国在伊拉克战争预计花费1500亿美元,而1991年的海湾战争只花了610亿美元。其实,美国军费的大幅增长势头在“9?11”事件前就开始了。1997年,美国的军费是2960亿美元。2003年11月24日布什总统签署法案,规定2004财年美国的国防开支为4013亿美元,占全球军费的一半。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军费大国,现在每年的国防预算是490亿美元。英国排在第三位,为360亿美元。目前世界军费开支排在前四位的国家是美国、日本、英国、法国。 

与之相对应,中国国防费的增长一直保持在较低幅度上。1979年至2001年,国防费占同期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1979年为17.37%,2001年为7.65%,2001年与1979年相比,下降近十个百分点。2000年、2001年国防费分别为1207.54亿元人民币、1442.04亿元人民币,2002年国防费预算数为1694.44亿元人民币,占同期国家财政支出比重分别为7.60%、7.65%和8.03%。所增加国防费主要用于:①增加军队人员生活支出。提高部队伙食费标准,干部工资和战士津贴分别增长84%和92%。②建立和逐步完善军人社会保障制度。先后建立了军人伤亡保险、军人退役医疗保险、军人住房补贴等制度,并调整和完善了军队离退休人员生活费标准。③增加军队维持性支出。④为配合国际社会打击恐怖主义增加支出。⑤为提高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适度增加装备研制和购置经费。   

(三)国内对此次裁军20万的不同观点 
对此次裁军20万,国内学者也有不同的声音。他们认为,经过20年的变革,中国军队的现代化有长足进步,军队从武器装备到指挥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化改革,适应于现代条件下的作战要求。但这个转变并不等于目前中国有能力以裁减后的军力完成国家军事战略目标的实现。这些目标包括:国土防卫、治安秩序维护、特定条件下的作战任务、打赢战争。他们认为,此次裁军低估了中国所面临的现实与潜在威胁。 

还有人认为,从纯军事角度看,这次裁军是在模仿美国。由于带头进行新军事革命,美国的实力独步天下,固然与其先进的军事技术有密切关系,也与美国本身的地理位置,国际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息息相关。美国的国际政治地位在冷战后达到了一超独霸的地步。美国的实力使其屡屡得手。由此可见,美国走精兵道路,有其独特的优势,也完全符合目前美国的实际情况。但美国走得通的路子,并不等于中国也能跟随其后。中国目前周边地区看似风平浪静,战火不再,然而明白人都知道处处危机四伏。中国国情决定其在军队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寻找自己的特色,走符合自己国情的路子。在目前的战略态势下,中国更应该适当增加常规军力,以达到非核武手段的威慑目的,保证国家安全,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吓阻诸如台独势力和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抬头。而盲目地学习美国的精兵之路正中美国下怀,因为这个做法完全符合美国带领的“世界潮流”,却完全违背中国自己的国情。 

课题组则认为,此次裁军20万是经过反复论证的结果,建立在科学与合理够用的基础之上,是适应新时期国际安全形势和军事技术变革的必由之路。中国军队走机械化与信息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并不是仿照美国的做法。实际上,当前世界范围内有能力的国家都在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不进则退,中国必须置身时代大潮的前头。只有这样,中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上述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第三部分: 
主要国家近年来裁军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主要国家均走上“压规模、上质量”的精兵之路。军队总规模不断下降。据对军队员额10万以上的42个国家的综合统计,1989年,世界军队员额为1950万人,1999年降为1589万人,10年减少18.5%。其中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俄罗斯7国裁减速军队员额数量较大。从总员额705万人减少到378.4万人,减少46.3%。目前,各国继续保持了裁军的势头。在因到处用兵而兵力吃紧情况下,美国仍计划少量裁军。俄罗斯准备到2005年,军队总兵力减至71.5万人。德军计划到2006年,进一步裁减至28万人。未来5年,日本陆上自卫队将由目前的18万人减至16万人,到2010年,减至14.5万人。 

近10多年来,主要国家的裁军可分为三种类型:①大幅度裁减型,裁减幅度在50%以上。如俄罗斯已裁军241.19万,裁幅70.94%;越南裁军56.8万人,裁幅53.99%;法国军队员额减少29.27万人,减幅52.92%。②中幅度裁减型,减幅在30%~50%之间。如德国裁军26.04万人,裁幅45.21%;美军裁减70.23万人,裁幅33.17%;英国军队削减9.56万人,裁幅31.23%。③小幅度裁减型,裁幅在30%以下。如日本裁军只有3.48万人,裁幅12.67%。 

各国裁军明显呈阶段性。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界,各国裁军分为两个阶段。一些国家在第一阶段裁军幅度大,另一些国家在第二阶段裁军幅度大。如美国第一阶段裁军达26.57%,第二阶段只有14.33%;越南在第一阶段裁减军队员额45.63%,第二阶段为15.38%。法国第一阶段裁军9.02%,第二阶段裁军幅度48.25%。   

发达国家多是各军种全面裁减,而发展中国家是某些军种有增有减。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在第一、第二阶段,对陆、海、空等军种规模都进行了压缩;而东南亚国家则只大规模压缩陆军员额,海、空军规模却有所扩大;印度陆军规模未变,只扩大了海、空军规模。 


为减少军队规模压缩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各国都十分重视制订权威性文件,对裁军进行宏观指导。例如,美国在90年代初就以总统年度《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国防部长年度《国防报告》、参联会主席的《国家军事战略》报告等文件的形式,为压缩军队规模提供了宏观指导。在9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每年都要出台一些重要文件,指导军队规模的调整工作,如《2010年联合构想》、《四年防务审查》报告、《国防改革计划》等。俄罗斯出台《2005年前军事建设构想》,英国有《90年代防务》白皮书和《战略防务审查》白皮书,法国有《1995~2000年军事规划法》,德国有《德军97建军规划》,日本有《防卫计划大纲》和《中期防务计划》,印度有《自主防卫10年计划》,韩国有《国防中期计划》,等等。这些文件为裁军提供了法律依据,保证裁军按计划进行。在这方面,我国的裁军还缺乏如此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和法规。 
美国:1990年现役总兵力为211.7万人,其中陆军76.1万人,海军59万人,陆战队19.5万人,空军57.1万人。1994年底,现役兵力减至165.05万人,比1990年减少46.65万人,减幅为22%。其中,陆军减至55.88万人,减少20.22万人,减幅26.57%;海军减至48.28万人,减少10.8万人,减幅18.3%;陆战队减至17.4万人,减少2.1万人,减幅10.77%;空军减至43.38万人,减少13.72万人,减少24.03%。90年代中期至今,美军削减速度减缓。截至2002年6月,现役总兵力减至141.4万人,7年多的时间里减少23.64万人,减幅14.33%。其中,陆军减至48.55万人,减少7.33万人,减幅13.12%;海军减至38.54万人,减少9.74万人,减幅20.17%;陆战队减至17.34万人,减少0.06万人;空军减至36.97万人,减少6.41万人,减幅14.78%。 


俄罗斯:1991年12月,俄罗斯继承了原苏联约340万人的现役部队,其中包括战略火箭军14.6万人,陆军140万人,防空军47.5万人,空军42万人,海军45万人。到1995年,俄军总兵力减至171.4万人,减少168.6万人,减幅49.59%。其中,战略火箭军减至11.4万人,减少3.2万人,减幅21.92%;陆军减至78万人,减少62万人,减幅44.29%;防空军减至20.5万人,减少27万人,减幅56.84%;空军减至17万人,减少25万人,减幅59.52%;海军减至29.5万人,减少15.5万人,减幅34.44%。到2002年6月,现役总兵力又减至98.81万人,减少72.59万人,减幅42.35%。其中,战略火箭军增至14.9万人(包括从空军转来的3.8万人),增加3.5万人,增幅30.7%;陆军减至32.1万人,减少49.5万人,减幅58.85%;与防空军合并后空军减至18.46万人,减少19.04万人,减幅50.77%;海军减至17.15万人,减少12.35万人,减幅43.33%。   

英国:1990年现役部队总员额为30.6万人,其中陆军15.29万人,海军(陆战队)6.35万人,空军8.96万人。至1994年底,现役总兵力减至25.43万人,减少5.17万人,减幅16.90%。其中,陆军减至12.3万人,减少2.99万人,减幅19.56%;海军减至5.56万人,减少0.79万人,减幅12.44%;空军减至7.57万人,减少1.39万人,减幅15.51%。到2002年6月,现役总兵力又减至21.045万人,减少4.385万人,减幅17.24%。其中,陆军减至11.48万人,减少0.82万人,减幅6.67%;海军减至4.235万人,减少1.325万人,减幅23.83%;空军减至5.33万人,减少0.24万人,减幅4.31%。 


法国:1990年现役总兵力为55.31万人,其中陆军28.86万人,海军6.53万人,空军9.31万人。截至1994年底,现役总兵力降至50.32万人,减少4.99万人,减幅9.02%。其中,陆军减至24.04万人,减少4.82万人,减幅16.70%;海军减至6.42万人,减少0.11万人,减幅1.68%;空军减至8.98万人,减少0.33万人,减幅3.54%。到2002年6月,现役兵力总员降至26.04万人,减少24.28万人,减幅48.25%。其中,陆军减至13.7万人,减少10.34万人,减幅43%;海军减至4.56万人,减少1.86万人,减幅28.97%;空军减至6.4万人,减少2.58万人,减幅28.73%。   

德国:1990年现役总兵力为57.67万人,其中陆军39.73万人,海军4.67万人,空军13.27万人。到1994年底,总兵力减至36.73万人,减少20.94万人,减幅36.31%。其中,陆军减少到25.43万人,减少14.3万人,减幅35.99%;海军减至3.01万人,减少1.66万人,减幅35.55%;空军减至8.29万人,减少4.98万人,减幅37.53%。到2002年6月,总兵力又减至29.6万人,减少7.13万人,减幅19.41%。其中,陆军减至20.32万人,减少5.11万人,减幅20.09%;海军减至2.55万人,减少0.46万人,减幅15.28%;空军减至6.73万人,减少1.56万人,减幅18.82%。 
日本:1990年底有现役部队27.47万人,1995年减至27.38万人,2002年又减至23.99万人,两个时期分别减少0.09万人和3.39万人,减幅分别为0.33%和14.50%。 


印度:军队规模逆世界裁军潮流而动,10多年来,现役总兵力有所增加。1990年现役规模兵力为126.2万人,其中陆军110万人,海军5.2万人,空军11万人。到1994年底,总兵力增至126.5万人,增加0.3万人,增幅0.24%;陆军和空军兵力未变;海军增至5.5万人,增加了0.3万人,增幅为5.77%。到2002年,印军规模又增加到129.8万人,增加3.3万人,增幅2.6%。其中,陆军110万人,与1994年持平;海军5.3万人,减少0.2万人,减幅0.36%;空军增至14.5万人,增加3.5万人,增幅31.82%。 


越南:1990年为105.2万人,其中陆军90万人,海军4万人,空军1.2万人,防空军10万人。到1994年底,现役总兵力减至57.2万人,减少48万人,减幅45.63%。其中,陆军减至50万人,减少40万人,减幅44.44%;海军增至4.2万人,增加0.2万人,增幅5%;空军增至1.5万人,增加0.3万人,增幅25%;防空军减至1.5万人,减少8.5万人,减幅85%。到2002年,现役部队规模减至48.4万人,减少8.8万人,减幅为15.38%。其中,陆军减至41.2万人,减少8.8万人,减幅17.6%;海军和与防空军合并后的空军的现役兵力未变。 

第四部分: 
推进主要国家裁军的主要动因 

尽管各国政治制度、国家安全战略、国防和军队建设方针各不相同,但在裁减军队员额方面却有着相同的考虑:   

(一)适应社会形态由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变的需要 
世界各国向信息社会转变的起步时间有早有晚,起点有高有低,速度有快有慢,但都处于这一转变过程中。发达国家已进入信息社会的初级阶段,发展中国家正在敲击信息社会的大门。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引起了精确制导、遥感和探测、卫星通信和卫星预警、全球定位导航、隐身、激光、微光夜视、光电子对抗等一系列军事高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武器装备的性质和效能发生了根本变化。 


信息革命浪潮中涌现出来的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追求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素的结合。正是这种结合,改变或部分改变了传统武器那种纯粹的实体物质的机械性质,增加了两个更为重要的崭新能力,即信息力和结构力。信息要素输入导致形成的信息力,致使武器系统成了某种程度上具有中枢神经、大脑、眼睛的人机结合体。所谓结构力,使机械化武器装备的分解性单个功能,如目标探测、跟踪识别、指挥控制、火力打击、战场机动等,合成为一个整体系统。信息化武器系统依靠其信息力和结构力两大性能,提供了有区别地、实施精确打击的手段,获得了实战效能前所未有的大幅度提高。武器装备性质和效能的这种根本性变化,催生出新的战争形态,进行传统战争时所要集中的“兵多将广”正让位于集中信息和集中火力,必将导致军队组织体制的跨时代变革。从某种程度上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广泛用于军事领域对军队的组织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防与军队建设必须适应社会形态转化的步伐。

(二)适应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调整的需要 
冷战结束后,特别是“9.11”事件后,主要国家的国家安全战略发生根本性改变:安全的理念发生根本性变化,国家安全不再是单一的领土完整和主权不受侵犯,非传统的安全观(如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环境安全、文化安全)在国家安全内涵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国家武装力量面临着诸如反恐怖等新型任务,其规模不再是国家安全所提出的主要因素。相反,国家武装力量的快速反应能力和遂行多种任务的能力成为新的要求,从而迫使各国不断地压缩军队规模,加快新型军队的转型步伐。美国从90年代末期便提出了所谓的“军队转型”,主要做法就是压缩部队规模,减少传统重型装备的数量,保证美军能对全球范围内的各种危机做出快速反应。俄罗斯、英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军队也都在经历着“转型”的痛苦。   

军事战略集中体现国家、民族或政治集团运用军事手段要达到的政治、经济目的。军事战略对于军事领域的各种活动、各种关系具有全局性的指导和制约作用。军事战略要通过相应的军队体制体现出来;反过来,军队体制又能促进和保证军事战略目标的实现。军事战略的调整变化,必然引起军队体制的调整变化,军队体制是否科学合理,也直接影响着军事战略的贯彻执行。军事战略对军队体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决定并制约着军队的总规模和总结构;二是决定并制约着武器装备的发展及管理体制;三是决定并制约着军事教育与训练制度;四是决定并制约着军队的管理、后勤保障等制度。在军队体制发展的实践中,军事战略的这些影响是相互作用的,很难把它们截然分开,其对军队规模、结构、体制编制的影响最直接。 

(三)高新技术改变了军队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军队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是发展变化的。有时作战力量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军队数量的多少,有时则主要取决于军队质量的高低。促使作战力量与数质量关系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科学技术及其在军事领域的载体??武器装备的发展水平。在科学技术尚不十分发达的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作战力量主要取决于军队数量。在工业时代,机枪、火炮、舰艇登上战争舞台,使军队的作战能力提高了数倍,甚至数十倍。在这种情况下,军队作战力量与其数质量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即数量的地位和作用下降了,质量的地位和作用上升了。虽然在机械化兵器中不断增添飞机、坦克等新成分,但它始终未能冲破机械能和化学能的束缚。数量优势,再加上正确的战争指导和勇敢精神,就可以弥补武器性能的差距,兵力兵器数量依然是作战力量的主要标志,“集中优势兵力”、“多兵之旅必胜”等准则便成了军人的信条。 
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导致了信息化武器装备的问世。信息化武器是一种智能化武器,其作战效能远非机械化兵器可比拟。因此,它的出现把兵器的档次差和军队的质量差骤然加大了。战斗力与机械化兵器是乘法关系,而与信息化兵器则是指数关系。高技术战争表明,交战双方武器系统的技术差,在战场上则表现为信息差、时空差和精度差。在高技术条件下作战,如不能在同一层次上对抗,低层次一方很可能失去还手之力,即指挥、控制、通信系统被压制,飞机未发现目标便被打掉,导弹刚刚升空就被拦截。倘若出现这种情况,即使拥有众多的飞机、坦克、大炮,也没有多大用处。所以,许多军事理论家的结论是:在信息时代,军队数量和质量与其作战力量之间的关系发生根本变化,质量占据主导地位,数量退居次要地位;质量可以弥补数量的不足,数量则难以抵消质量上的差距。近年来,美国十分重视拉开与其他国家的“代差”,其用意在于始终把握军事领域的制高点,形成犹如19世纪初冷兵器对火枪火炮的悬殊格局。 

(四)解决军费供需矛盾的需要 
为推行新军事变革,各国都需要高额军费。但军费又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出现军费供需矛盾。在解决这一矛盾时,多数国家采取的做法是,压缩军队规模,以节省“人头费”,形成军队建设的良性循环。减少军队员额,有很多好处: 
一是有利于建设科技密集型的军队。要建设科技密集型军队,必须有雄厚的财力作支撑。从各国军队建设状况看,科技密集型军队人均军费都在3万美元以上,且呈上升趋势。例如,美军1993年人均军费为16.6万美元,1996年为17.83万美元;日军1993年为16.71万美元,1996年为18.8万美元,德军1993年为7.64万美元,1996年为9.42万美元;以色列军1993年为3.89万美元,1996年为4.3万美元。当前,正在向科技密集型发展的军队人均军费多在0.5万美元至3万美元之间,亦呈上升趋势。例如,韩国军队1993年人均军费为1.91万美元,1996年已上升为2.26万美元;印度军队1993年为0.55万美元,1996年上升为0.71万美元。通过压缩军队规模,在军费绝对值不增加的情况下,会提高人均军费水平,从而加速军队由数量规模型、人力密集型向质量效能型、科技密集型的转变。 


二是有利于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以战斗机为例,20世纪40年代每架约为10万美元,60年代初100万美元,80年代初1000万美元,海湾战争中使用的F-15E达到4350万美元,美国新一代战斗机F-22将高达1.6亿~2亿美元。航空母舰,20世纪40年代才700万美元1艘,90年代美国1艘尼米兹级航母及载机已达130亿美元。同时,装备的维修费用、军队的教育训练费用及生活维持费用等均大幅上升。 

总之,随着国际安全环境根本性演变和新军事变革向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发展,世界各主要国家将进一步采取措施,减少领导指挥层次和部队层次。这是因为:①现在的战争是高技术战争,未来的战争是信息化战争,过去那种侧重于打大规模机械化战争的重型兵力编组方式已不适用。②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精度、大威力的信息化武器系统大量装备部队,为压缩部队规模而又不降低战斗力提供了可能,而军队规模的大大减小,要求层次结构的层级随之减少。③随着信息技术和军队指挥自动化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逐级传递口令的指挥方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指挥、控制、情报、通信一体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使指挥结构由树形结构向扁平的矩阵结构发展,减少层次是军队层次结构发展的必然。 

第五部分: 
裁军20万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略) 
附件一:建国以后十次裁军情况简介 

  第一次:1950年5月,解放军进行了第一次大裁军。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人民解放军总兵员550万,“小米加步枪”的步兵是解放军的主体,空军、海军和陆军特种兵几乎是空白。第一次精简整编: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解放军总兵力达550万人。1950年6月,全军参谋会议精简整编方案中规定全军员额精简为400万,当年即复员23.9万余人。到1950年底,陆军部队数量有了较大压缩,全军精简17.1%,而军兵种机关及部队则有了较大发展。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精简整编工作终止。到1951年底,全军员额达627万人,是我军历史上兵力最多的时期。 
为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中央军委决定压缩人民解放军的总规模,进行整编,缩减陆军(主要是步兵)数额,加强和建立空军、海军两大军种和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防化兵、通信兵、铁道兵等兵种部队。 

  第二次:1952年1月,解放军进行第二次大裁军,总部和各机关以及国防军步兵部队人数减少,军兵种部队和院校人数扩大,其中还有95万地方部队改编为公安部队,全军总定额保持在300万人左右。1951年11月中央军委召开整编会议,规定到1954年把全军总员额控制在300万人左右。1952年1月,毛泽东批准《军事整编计划》,全军总定额缩减至300万人左右。 

第三次:1953年8月,解放军进行第三次大裁军,全军总兵力精简23.3%,其中陆军部队精简比例最大。截至1953年9月底,全军人数减到420万左右。当年12月,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决定,把全军简编为350万人。到1954年6月全军已精简47.2万余人,年底基本完成计划。 

第四次:1957年1月,解放军进行第四次大裁军,到1958年底,全军成建制地集体转业或移交地方的有1个军部、46个师、30余所院校。精简最多的还是步兵部队,全军总人数与新中国建立时相比,精简了61%。1957年1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裁减军队数量加强质量的决定》,确定全军总人数再裁减1/3,要求3年裁减130万人,压缩至250万人左右。   

  在前四次大裁军期间,解放军先后成立了10个军兵种领导机关,分别是:空军司令部、海军司令部、通信兵部、炮兵司令部、装甲兵司令部、公安军司令部、防空军司令部、工程兵司令部、铁道兵司令部、防化兵部,使我军军兵种部队得到了飞速发展。1957年5月,中央军委决定撤销防空军司令部,与空军合并,建立我军空防一体的防空体系。这次裁军使得机关与部队的比例、干部与战士的比例趋于合理,臃肿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第五次:第四次裁军后的1966年6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撤销公安部队番号,统一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1966年6月,解放军成立了战略导弹部队??第二炮兵。1975年底,解放军进行第五次裁军。“文革”期间,部队组织编制混乱,比例失调,机构臃肿,干部严重超编。1975年6月24日至7月15日,中央军委召开了军委扩大会议,集中讨论和重点解决压缩军队定额、调整编制体制等重大问题。9月,中央军委批转了有关调整方案,方案中,精简最多的是工程兵、铁道兵,到1976年,全军总人数比1975年减少13.6%。1975年6月24日至7月5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决定3年内将军队减少60万人。到1976年,军队总人数比1975年减少13.6%。后来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精简整编任务没有完成就停了下来。这次裁军使得机关与部队的比例、干部与战士的比例趋于合理,臃肿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第六次:1980年,解放军进行了第六次大裁军。当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军队再次进行精简整编,大力精简机关,压缩非战斗人员和保障部队,将一部分部队移交地方。同年8月15日,中央中共批转了中央军委《关于军队精简整编的方案》。 

第七次:1982年9月,解放军进行第七次大裁军。51万余人的铁道兵和1978年1月成立的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到铁道部和原配属的国家各部委或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部分部队转到武警部队,从此,铁道兵和基建工程兵两个兵种在解放军序列中消失。1982年6月19日,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担任内卫勤务的部队和武装、边防、消防警察统一组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经过第六、七次裁军,与1980年相比,战斗部队在全军总定额中的比例提高,机关和勤务分队的比例下降,解放军开始实行了军士制度,把76种由干部担任的职务改为由士兵担任。百万大裁军后,解放军陆军的专业兵种数量第一次超过了步兵,炮兵成为陆军中的第一兵种,装甲兵成为陆军的主要突击力量。1982年9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又决定军队进一步进行精简整编。1985年5月底6月初,中央军委决定裁减军队员额100万,精简整编工作到1987年初基本结束。 
   
第八次:1985年,解放军进行了第八次大裁军。中央军委决定裁减军队员额100万。这次大裁军有四个特点:一是陆军军改编成集团军,将独立的装甲兵、炮兵、工兵等兵种部队编入集团军,并充实扩编了通信兵、防化兵等兵种,增编了电子对抗部队、伪装部队等专业兵种,集团军编成内的各兵种的火力、突击力和机动作战能力都大大超过了原陆军军。二是陆军淘汰了骡马,实现了摩托化和半机械化。三是改革体制,裁并机构。直属中央军委和大军区的炮兵司令部、装甲兵司令部、工程兵司令部、防化兵部,分别缩编合并为总参谋部和大军区司令部所属的业务部;11个大军区合并为7个。四是改变隶属关系。县市人民武装部改归地方政府建制领导。百万大裁军后,解放军陆军的专业兵种数量第一次超过了步兵,炮兵成为陆军中的第一兵种,装甲兵成为陆军的主要突击力量,陆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陆军防空导弹部队等一大批新的兵种纷纷诞生,骑兵、司号兵等不适应现代战争的兵种和专业被取消。这次裁军使解放军实现了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 

第九次: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宣布,在80年代裁减军队员额100万的基础上,我国将在今后3年内再裁减军队员额50万。到1999年底,裁军50万的任务已经完成,20余万军队干部退出现役转业地方工作。这是新中国历次裁减军队员额中干部精简比例较高的一次。这次大裁军,解散了大部分守备部队,部分集团军建制的乙种师归武警部队。其特点是“精兵、合成、高效”,实现解放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各国由对抗转向对话,开始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在新的世界形势下,中央军委提出加强质量建军、科技强军、走精兵之路,并对军队建设提出了“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 
  
第十次:刚刚拉开序幕的解放军第十次大裁军的主要目的是,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 
  新军事革命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变革的产物,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巨大变革在军事领域的反映。在新军事革命的浪潮中,信息化战争成为最主要的战争形态。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国际军事领域的竞争,集中体现在军队信息化作战能力的竞争,世界发达国家都把在新军事变革中抢占先机、夺取优势,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最根本的要求是建设信息化部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优化军队的编成和结构,调整和完善政策制度。并提出了“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为21世纪解放军追赶世界新军事革命潮流指明了方向。 
第十次大裁军的任务是:优化结构、理顺关系、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着重解决体制编制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优化编成结构,使部队作战效能进一步提高;理顺重大比例关系,使领导指挥管理和保障机制得到改进;适度减少数量,使部队规模更趋精干;注重提高质量,使部队建设的科技含量明显增大,在精兵之路上迈出新的步伐。 

附件二:主要国家和地区对我裁军20万的反应

2003年9月1日下午1时20分左右,中国播发裁军20万消息后,世界主要国家媒体迅速做出反应。路透社1时24分、法新社1时47分、美联社4时43分在报道这一消息的同时,还各自采访相关专家,对中国此次裁军20万进行评论和分析: 
路透社认为,裁军不会影响解放军的对台作战能力。指出中国军队一切均着眼于解决台湾问题,解放军的建军思想依然是基于夺取台湾,或至少能威胁台湾不要宣布独立。据估计,中国陆军现有170万人,海军22万人,空军42万人,第二炮兵10万人。

法新社认为,1991年的海湾战争让中国领导人意识到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性,而美军近期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军事行动更进一步反衬出中国军队的落后。澳大利亚专家称,“裁军的幕后想法是,中国需要跟上军事革命的脚步,让解放军更具战斗力,为高技术战争做好准备。”报道还称,此次裁减的重点是非作战部门,目的是把解放军过去所承担的抗洪抢险、抗震救灾和维护公共安全等国内任务真正交给150万预备役人员和100万武装警察部队,保证解放军的“境外作战能力”。 
美联社则认为,解放军的指导思想仍是打地面战争。报道称,最近几年中国斥资数十几美元,从俄罗斯购进先进的战斗机、潜艇等,改进现有武器装备。中国政府宣布的2003财年的军费预算为224亿美元。裁军后,中国的军事力量仍然足以维护其国际利益,在役人员的工资和福利水平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共同社9月1日当天发表中国裁军20万的消息。次日,日本许多报纸在头版头条位置加以报道。《读卖新闻》刊文指出,中国裁军是为了建设数字化部队,改变部队的落后面貌,认为解放军“试图向美军发出挑战”。共同社和《读卖新闻》均指出,中国推进数字化建设的背景在于,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显示出的情报收集能力和运用高精度导弹的能力,令中国感到面临严重威胁。由于仍处在“机械化阶段”,因此中国军队怀有强烈的危机感。“中国军队自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为防备台湾海峡爆发战事,正以取得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胜利为目标,努力实现装备现代化。” 

  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说,裁军不会影响中国军队保卫国家安全和争取实现台海两岸统一的努力,但中国将为安置被裁减军人付出巨大努力。20万裁军员额将在2005年前完成,在短短两年内如何安置这些军队干部,将是摆在中央和地方的重大课题。

  新加坡《联合早报》认为,军队裁员体现的不仅是经济角度的成本节约问题,还涉及到国防战略和军事部署的调整。中国此次裁军是为了“利于集中有限的战略资源,加快军队信息化的建设步伐”,显示出中国进一步改变过去的人海战术,注重用高科技的手段,加强军事力量。

9月1日,台湾“中央社”播发10余条中国裁军的消息。岛内各大报纸、电台、电视台均在重要版面和重要时段播放了详细报道。多家电视台还中断正常的节目,插播这一消息。国民党、亲民党和大部分台湾民众都对此表示欢迎,认为这有助于台海局势的和平与稳定。许多台湾民众认为,台湾当局一再渲染“大陆军事威胁”,并借此一再增加军费开支,大量进口先进武器,现在看是“另有所图”。面对质问,台湾当局多次拒绝对大陆裁军做出评价。5日,“中央社”又援引美国教授的观点认为,中国此次裁军的目的有二:一是适应军队现代化的需要,走精兵之路;二是在全面发展经济,军费受挤压情况下有效地使用有限的战略资源。
   

发表评论

(责任编辑:admin)